查看原文
其他

记住!“国士”邓稼先!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他,出身书香门第
毕业于西南联大
后来赴美留学
仅用22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有贤惠的妻子
一双可爱的儿女
父亲是著名美学家

人生道路
本来可以是轻松、平坦的
但是,为了一个使命
他选择了为祖国隐姓埋名28年
与亲人聚少离多
他把全部才智和精力
都贡献于深爱的国家
自己却因辐射伤害和极度疲劳
过早逝去


34年前的今天
他走了
鞠躬尽瘁了一辈子
呕心沥血了一辈子
而绝大多数人
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
才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
——
邓稼先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于北京逝世享年62岁

 

邓稼先是谁?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

两弹元勋

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

开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

有多少人真正明白

在他62年的生命轨迹中

活得究竟有多伟大?

走得到底有多壮烈?

 


“娃娃博士”


不足两年修满学分

并通过论文答辩

获得博士学位那年

他只有26岁

也正因此

邓稼先有了一个绰号

“娃娃博士”



抗日战争胜利那年

邓稼先圆满完成大学学业

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

他回到北京

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助教生涯很短暂

因为他一心想着

学习、掌握更先进的知识

才能报效国家

1948年
短暂的北大助教生涯结束
邓稼先远赴重洋
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


拿到学位的第9天

邓稼先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东方,有他的父母和爱人

东方,还有一个崭新的中国

 

赵忠尧、钱学森、邓稼先等百名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在甲板上集体合影


做好了这件事

生命就有意义



这是1958年8月的一天
邓稼先来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
 “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邓稼先没有犹豫
义无反顾地同意了

回到家
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
 “这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这也不能说。”


邓稼先只说了两段话

“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

这些全靠你了。”

“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做好了这件事,

生命就有意义,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全家


“两弹元勋”


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原子弹研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可他们能够利用简陋的科研设备

电子管计算机、手摇计算机、

计算尺甚至算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最早轮廓

就来源于那些无穷无尽的计算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图为基地监测地下井核试验的工作站。


1964年10月16日15时
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
随着10、9、8、7、6、5
4、3、2、1的
倒计时报出
爆心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
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
接着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
冲天而起
冲击波如排山倒海向效应区冲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是邓稼先为国家搞的
第一个“大炮仗”
既是他不辱使命的一份交待
也是他写给家人的一份无言家书
来不及庆功和休整
他又全身心投入到
氢弹的研究中去


仅仅三年之后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原子弹、氢弹这两个“大炮仗”意义非凡一是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核讹诈二是打碎了“离开苏联中国造不出原子弹”的国际嘲讽三是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四是培养了一大批核专家、材料专家这是“争气弹”!



研制核武器

有一个最可怕的恶魔

就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更不必说多年承担

沉重的任务压力

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

……

1985年

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住院期间

他动了三次手术

每一天都疼痛不止

止痛针

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

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临终前

他思考的

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

他最后留下的

是这样一句话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中国“两弹城”内邓稼先旧居的书房。


从1958年至1986年

28年间

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

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

100%获得成功


28年

他隐姓埋名

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

除了组织

没有人知道他的

工作地点、工作内容


28年

他把自己的一切

都奉献给了国家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邓稼先”

历史的天空

会永远镌刻下这个名字!

我们

会永远铭记!


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高燃电影预告!《2019阅兵盛典》大量镜头揭秘~


警惕,新增101例!新疆89例,辽宁8例,北京1例


家长必看!这种“吃人”的喷泉已造成多名儿童身亡



校审 | 许一苇

责编 | 李仁泽

编辑 | 王诗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